公共服务+低空应用,更快更便利(深阅读)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低空应用的使用场景不断拓展,为构建现代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和创新空间。记者近日前往山东、广东、重庆三地,观察低空应用在医疗保障、物流运输、应急救援等方面带来的新变化,这些变化让公共服务更便利、离你我更近。

医疗保障——

“云端通道”效率高

日前,一场生死救援在山东青岛和烟台两地展开。

烟台市莱山区烟台山医院一名早产儿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动脉导管持续开放,转院急救迫在眉睫。经过检查研判,这名早产儿需要转运至具备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医院进行救治。烟台山医院紧急联系位于青岛市市北区的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得到同意收治的答复后,马上安排转院。

可是,烟台市莱山区与青岛市市北区相距200多公里,如果通过120救护车转运,需要3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此外,陆路转运还面临着路途颠簸,有加重患儿病情的风险。

患儿家属急得团团转:“还有没有更快更安全的转运方式,一定帮我们想想办法。”

紧急关头,为了给救治患儿赢得更多宝贵时间,烟台山医院向青岛市急救中心求助,希望对患儿实施航空转运。青岛市急救中心立即启动评估,同时联系山东高速华通航空公司。接到通知后,机组立即开展航线评估,确认满足航空转运起飞条件。

15时45分,直升机驾驶员高晗平稳拉起总距杆,“空中120”EC135直升机桨叶在发动机驱动下高速转动,从青岛市急救中心起飞腾空。

70分钟之后,直升机稳稳降落在烟台山医院,早已等候在这里的医护人员赶忙将患儿推上飞机。

17时08分,直升机载着患儿起飞,赶往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直升机上配备有心电监护仪等整套医疗设备,飞行途中,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医生、护士持续对患儿进行心电监护,确保生命体征平稳。

17时50分,直升机安全降落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临时起降点,在此等候的医护人员通过绿色通道将患儿转运至NICU。“多亏航空转运,我们家孩子获得了宝贵的救治时间。”匆匆赶来的患儿家属表达感谢。

最终,经过及时救治,患儿的生命体征趋于稳定。

“直升机紧急救援、无人机运送急需药物等正日益成为医疗类公共服务的重要选择,得到了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可。”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处处长谭成森表示。近年来,山东省建起以济南为核心的省会航空医疗救援体系和以青岛为枢纽、山东半岛为支撑的空中医疗保障体系,为群众紧急医疗服务提供高效保障。

物流运输——

“空中架桥”添便利

17时40分,一架垂起固定翼飞机从广东省珠海市桂山岛低空运营示范中心起飞,20分钟后,就到达了珠海市唐家港无人机低空物流运营基地。

来自甘肃的游客王先生不时张望着天空,焦急等待。

1小时前,在桂山岛下岛检票时,王先生的身份证丢了。“不久后,桂山岛票务工作人员给我打电话说捡到了,但我当时已经到香洲港,准备前往深圳。”听到身份证找到的好消息,王先生却高兴不起来。

“等下一趟船回岛,来回可能要3个小时以上,这下可糟糕了。”王先生苦恼不已。

“您稍微等一下,我们有一条海岛物流航线,飞机可以将身份证给您送过来,到时候您到唐家港取即可。”桂山岛票务工作人员说。

带着一丝好奇与期待,王先生驾车20分钟到唐家港无人机低空物流运营基地。

10分钟后,一架物流无人机到达,王先生的身份证顺利送到。

记者了解到,此前如果要进出岛往返一趟,船票得200元,还得花三四个小时。如今上岛取送物件,可以到唐家港无人机低空物流运营基地提出需求,稍作等待便可拿到物品。

这得益于去年7月份开通的全国首条海岛低空公共物流航线。该航线自唐家港至桂山岛,一边是唐家港无人机低空物流运营基地,一边是万山群岛中距离珠海市区最近的岛屿桂山岛。

这条航线的开通,紧密连接起陆地与海岛,拓展了“低空+物流经济”,构建起海岛高效物流体系,解决海岛传统物流运输易受天气、交通等因素影响导致效率较低的问题,满足海岛居民和游客日益增长的物资运输需求,实现“飞得起来、飞出常态”。

“目前这条航线保持常态化运营,主要服务海岛居民和游客,是海岛提供的公共服务之一。每天货运无人机能够飞3到6个来回,在接到居民或者游客诉求后,半个小时内即可执行起飞,批准起飞后,30分钟内可以抵达。”低空运营服务商万翼天下(珠海)航空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启政介绍,目前运营的物流无人机相比传统的轮船货运省时80%。

截至目前,“唐家港—桂山岛”低空物流航线总飞行架次1225次,累计揽货量共计2431件。

应急救援——

“低空翅膀”有本事

火龙蔓延,直升机呼啸而来,在螺旋桨的轰鸣声中,一桶桶清水倾泻而下,洒向火焰。

去年9月底,重庆市遭受高温天气,云阳县耀灵镇突发山火。重庆市航空应急救援总队闻讯而动,派出5架直升机参与联合救援,经历55小时连轴转,洒水140桶390吨,终于浇灭山火。

在重庆,这样的空中救援场景越来越常见。

随着无人机优势不断凸显,重庆市应急管理局及时向科技借力,为各区县应急管理局和市航空应急救援总队配置60余架无人机,改进作业方式,推动低空应用与应急管理深度融合。“我们着力实现直升机与无人机协同作战,发挥各自优势。”重庆市航空应急救援总队总队长刘育锋介绍。

无人机的加入,使森林火灾扑救由之前的“盲打”变为“智慧作战”。刘育锋举例介绍,火灾发生后,救援队伍先利用无人机开展三维建模,传回现场情况,支撑指挥部高效决策,然后再利用无人机绘制附近取水点和行进路线,帮助地面救援队伍以最短时间将水源引到救火前线。

作业方式在改进,救援场景也在不断拓展。

去年夏天,重庆潼南区突发特大暴雨,河水暴涨,道路内涝。重庆市航空应急救援总队赶赴潼南,开展空中侦察和搜寻救助,拉网式排查琼江河流域。

途经柏梓镇上空时,机上救援人员发现一名被困群众所处建筑物存在倒塌风险,立即调整方向,下降高度,开展索降救援。救援人员利用专用绳索降至地面,将被困群众通过直升机转移到安全区域。

近年来,重庆推动低空应用赋能应急救援,打造出重庆市航空应急救援总队。这支航空应急救援力量目前共有75名指战员,设立3个航空应急救援基地,基本建成“市域1小时、成渝地区2小时”航空应急救援圈。

(人民日报 记者 刘新吾 洪秋婷 王者)

本期统筹:张雪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