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网友晒出了一张保洁阿姨在公共卫生间一个隔间里休息的照片,立马引发了热议,也激起了很多人这样的行动,那就是去自己所在的单位、附近的写字楼、商场、超市,看看自己的身边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现象。

于是,网友们晒出来的类似的照片越来越多,大家这才发现,原来很多保洁员都没有专门的休息场地,公共卫生间最后一格的杂物间、工作间,就是他们的休息区,有的保洁员甚至吃饭、午休都在这里。

在一个不到两平方米的空间里,堆放着衣服鞋子等个人物品,旁边是一些清洁工具,靠门的位置有一个凳子,从这些东西看,这应该是一位保洁员的休息区,但是它的位置,却是一个公共卫生间里的隔间。这就是引发大家热议的一位网友分享的照片,于是,更多这样“隐秘的角落”,开始被看到。

网友陈女士的照片,是在武汉某写字楼公共卫生间里拍到的。在小隔间的门上,挂着保洁员的衣服,在隔间的门口,放着两双鞋,旁边的洗手池上,还摆放着水杯、茶叶,还有水果。陈女士告诉记者,其实这样的场景,她之前就看到过。

网友涂女士是在安徽铜陵一家公司宿舍楼里拍到的这样的照片。也是在公共卫生间的隔间,放着一把红色的凳子,保洁员会在这里临时歇脚。

关注和讨论中,缺少休息场所,似乎是保洁员们共同面临的问题。作家张小满在纪实文学作品《我的母亲做保洁》中,也讲述了自己母亲在深圳当保洁员的经历,在母亲工作过的商场、政府大楼和写字楼,都没有为保洁员设置休息间。

《我的母亲做保洁》作者 张小满:我母亲现在还在做保洁,我近期有问到她,她现在在写字楼里面,即使在这个话题已经被讨论的情况下,他们的写字楼其实也是没有改变的,她们大部分可以休息的地方就是一般在消防楼梯道,还有一个是工具房,可以在工具房里面休息。还有一个地方就是厕所的隔间。

本周,保洁员的休息室再次被推入公众视野。在张小满看来,这样的关注是可贵的,如果大家努力,就有可能具体改善保洁员们的工作环境。

保洁阿姨在公共卫生间隔间里休息的场景,刺痛了很多人,“给保洁阿姨一个休息空间”成了热搜话题。让人欣慰的是,这样的讨论很快从线上转到了线下,从热议变成了思考和行动。比如在上海的一所高校,就有学生们向校长信箱提交建议,没几天,专门为保洁员改造的一间休息室就投入了使用,里面配备了桌椅、空调、热水器等设施。

在为学生和学校点赞的同时,我们自然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单位、企业行动起来,让地铁、街道、商场、写字楼里保洁员们,也能有一间可以吃饭、喝水、看手机、微微打个盹儿的休息室。

上个月,位于上海闵行区的公厕,为保洁员们设立了专门的休息室。

上海闵行市容环境管理中心设施科科长 林勇:总的是十五平方米,但是里面的设施设备的配置是很齐全的。根据保洁员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我们综合考虑,配置这些设施和设备。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想要开辟出这样一间既方便工作、又能休息的空间,首先在规划环节就需要发力。

上海闵行市容环境管理中心工会主席 王莉芳:在做设计方案的时候,新建公厕肯定是能保证保洁休息室这个功能实现。但是针对一些老旧的、重新布局、合理地规划,在保证这个公厕的这些公共服务功能前提下,那我们再把休息室这个功能放进去。

通过改造,目前在上海闵行区,有两百七十多座户外公厕,都就近配齐了保洁员休息室。

上海闵行市容环境管理中心工会主席 王莉芳:满足了他们心理和生理的需求,让他们感觉自己得到尊重了,我有权利休息的。我们社会对保洁员的态度,其实也是一个文明程度的试金石。

校园里的保洁员都在哪里休息?这成了华东政法大学学生江亦心最近关注的问题,了解到保洁员们的休息条件后,她通过“校长信箱”反映了这一问题。

江亦心很快收到了回信,几天后,学校在宿舍区就开辟了一间保洁员休息室,作为学生代表,江亦心还被学校后勤部门邀请,一起为保洁员休息室搞了一个小仪式。

目前,这个保洁员休息室,可以覆盖在宿舍区域工作的绝大多数保洁员,每到饭点,这里就格外热闹。

仅靠一间休息室,还解决不了全校保洁员的休息难题,江亦心表示,她还会关注后续进展。

为保洁员们设立休息室,不少地方在做,但从数量上看还不算太多。也有人指出了这项工作的难度,比如写字楼、商场寸土寸金,可改造的空间有限。再比如,保洁员们大多数签的都是劳务派遣合同,各方面的劳动权益保障都比较弱,休息室的建设,很难成为相关单位考虑的工作。

但这些理由似乎也都站不住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里早就规定了“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安全卫生的劳动条件”,从这个层面讲,给保洁员找一个休息区,可不是什么福利,而是一项必须得到尊重的权利。

“给保洁阿姨一个休息空间”,随着这样的话题引发广泛关注,大家的讨论也越来越深入,到底应该由谁来推动这一问题的解决?从一些地方的实践来看,上海市环卫公厕职工工间休息室的建设,是由上海市总工会推动完成,这项工作,还被列入了市总工会2023年的实事项目。

上海闵行市容环境管理中心工会主席 王莉芳:我们根据市总工会,以及市绿化市容行业工会的相关工作要求,去推进落实的。整个工作其实从2023年就开始推进了,我们通过两年的努力,闵行区基本上全覆盖了保洁休息间的功能。

在上海市总工会的主导下,工间休息室建设,在环卫公厕、公交、地铁等行业铺开。而在浙江杭州,作为3万余名环卫工的主管部门,杭州市城管局多年来一直在推动环卫工休息点的建设,如今已建成262座城管驿站。

保洁员群体,遍布于商场、写字楼、学校、景区以及企业机关等各个场景。为保洁员建休息室,当然需要各个行业的自觉行动,同时也离不开工会、劳动监察等部门的推动。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关系系主任 副教授 张皓 :很多企业组织自行雇佣的这些清洁工人,那他们的休息空间如何保障?我觉得这里工会就可以发挥作用,它可以渗透到基层,包括在我们企业的层面如何督促企业建立休息室,我们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其实就是我们的劳动部门,它最终是承担对所有劳动者的这种权益保障的核心治理职能,所以他们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

在公共卫生间的隔间里休息,显然有违《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对于劳动者“休息休假的权利”“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都有明确规定。拥有一个体面有尊严的休息室,是保洁员群体应有的权利。

武汉大学政管学院副院长 王增文:劳动法有对用人单位基本的要求,就是它必须提供符合安全卫生要求的劳动条件。但是现行法律就没有专门为他搭建一个休息室这样一个具体的细化的要求,所以我们就应该要去解读法律,这个休息空间的搭建它是在劳动法细化的基础上需要践行的,这是真真正正地去以这个劳动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去回应我们整个法律和制度的。

眼下,随着保洁员休息室被大家广泛关注,保洁员群体的工作生活状况也被更多地了解。他们很多是高龄劳动者,收入不高,却面临高强度工作,又很难享受节假日、工伤养老保险等福利待遇。而这背后则是因为很多保洁员是劳务派遣和外包人员,劳动权益缺乏保障。

武汉大学政管学院副院长 王增文:因为他们是劳务派遣形式,他们的保障也是偏少、偏低、偏弱。劳务派遣,是劳务关系,劳务关系相当于他是灵活就业人员。最典型的问题是劳动关系不稳定导致的社会保障不充分,我们如何让它更充分的保障呢?要合理界定劳动关系,然后搭建适合他们的社会保障的一些机制。

本周,北京市有关部门就再次明确,将定向满足城市公共服务人员的住房需求,定向对配送、快递、家政、环卫等城市公共服务人员的租房需求,提供住房。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保障房建设管理处副处长 郝拴明: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的选址,我们鼓励市场主体优先在轨道交通站点,公共交通区域,园区附近建设。今年我市将建设5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竣工8万套各类保障性住房。我们继续加大针对城市运行服务人员,专项配租,满足市场对一张床、一间房的租赁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关系系主任 副教授 张皓 :我们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去探讨,比如说公共福利支出进一步向这些群体倾斜,其实这个体面的劳动它不是多么高的要求,基本的收入水平,体面的居住环境、体面的工作条件,包括我有基本的社会保障。风险不需要完全是我个人去承担,而是这个社会有给我兜底这样的制度。

编导丨石明阳 李昕璘 郭佳灵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