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4月19日电 (记者 李姝徵)由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发现生物靶标和治疗化合物的研发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人形机器人“学徒”在训练场内“实训”采集数据正反哺具身智能系统的模型构建……浦东开发开放35年来,这片科技创新的“热带雨林”源源不断孕育“硬核”科技。
亚历克斯·扎沃龙科夫(Alex Zhavoronkov)出生于拉脱维亚,在加拿大成长、在美国创立企业。在浦东,他得以将公司的创新想法转化为现实。
2014年,亚历克斯在美国创立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致力于通过AI技术解析生物学机制,探索与疾病及衰老相关的生物靶点。2019年,英矽智能在浦东张江设立上海药物研发中心。
亚历克斯表示,选择浦东,是因为他们深知一款创新药物的诞生需要强大的基础设施和生态圈支持。正是上海药物研发中心的建立,才使英矽智能快速构建了由AI驱动的丰富管线。英矽智能进展最快、由AI赋能发现的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药物Rentosertib,也正是在浦东申报的。
在AI驱动新药研发的同时,由AI驱动的人形机器人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景。
今年3月,在世纪公园散步的游客惊奇地发现,同行的队伍里多了几位“神秘来客”——这是浦东创新企业“傅利叶”的最新一代机器人GR-2进行行走演示。同月,位于浦东的上海首家人形机器人量产企业“智元机器人”对外发布了全能探索机器人灵犀X2。这款搭载了智元自主研发的通用具身模型基座(智元启元大模型)的机器人,不仅能走、能跑、能转圈,还会玩平衡车、骑自行车,一时间“刷爆”网络社交媒体。
在“硬核”科技领域,浦东为何能“频频上新”?
业内分析认为,浦东的“硬核”创新不再是一家企业的单打独斗,而是来自创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不同的力量在核心技术研发、场景应用等不同节点的持续“接力”。1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26家高新技术企业、103家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280家外资研发中心……从0到1,从1到100,35岁的浦东已经形成“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创新链、转化链、产业链深度交融。
以人形机器人产业为例,在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看来,人形机器人可谓多个未来产业的“集大成者”:既需要统筹世界模型的环境理解能力、基础模型的通用学习框架,也要融合多模态大模型的感知处理优势。
浦东高端制造的基础也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带来更多产业链协同优势与技术突破机遇。江磊表示,近期正在对接张江零部件企业,希望推进研发“具身智能+”的核心零部件。
在浦东构建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中,通过全周期政策工具包、技术赋能平台与孵化加速机制的协同作用,让科创企业在适配的生态位实现跃迁式发展。
35年间,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算法突破到产业升级,这片土地证明:创新的生命力在于让前沿技术扎根于可生长的土壤。(完)
发表评论
2024-05-31 18:36:38回复
2024-05-31 18:40:01回复
2024-05-31 18:43:35回复
2024-05-31 18:46:53回复
2024-05-31 18:49:33回复
2024-05-31 18:50:06回复
2024-05-31 18:52:52回复
2024-05-31 18:53:27回复
🤔(思考表情)
2024-05-31 18:54:0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