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银川7月10日电 (记者 李佩珊 于晶)9日在宁夏中卫市中宁县发布的《中国枸杞产业蓝皮书(2025)》(下称《蓝皮书》)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枸杞种植面积达159.27万亩,鲜果产量130.69万吨,干果产量29.96万吨,形成以宁夏为核心、青海甘肃为两翼的产业集群,勾勒出西部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新图景。

《蓝皮书》显示,2024年,中国枸杞出口量稳定在1.1万吨以上,出口市场主要为传统亚洲市场和欧美主流消费市场,随着“一带一路”贸易量的增长和中国与东盟合作的不断深入,出口市场半径逐步扩展,出口产品形态也从初加工枸杞干果、枸杞原浆逐步衍生至枸杞粉、冻干枸杞等精深加工产品,宁夏、山东、广西、广东等省份是枸杞出口主要地区。

作为“中国枸杞之乡”,中宁县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在鸣沙彭家大疙瘩、太阳梁等地新植枸杞0.9万亩,建成17个千亩标准化示范园区。2024年,中宁枸杞综合产值达125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4000元,实现“小果子”撬动“大产业”。

作为中国枸杞的另一主产区,青海省则通过立法护航产业发展,《青海省枸杞产业发展促进条例》实施后,建成全国最大有机枸杞基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枸杞种植面积达21.02万亩,其中19.05万亩获绿色有机认证,全产业链产值超50亿元,打造出“高原有机”金字招牌。甘肃省靖远县则以规模化种植破局,建成多个万亩示范基地,年产值突破20亿元,形成“西北枸杞产业黄金三角”。

值得关注的是,国际贸易格局呈现新变化,越南首次跃居中国枸杞出口第一大贸易国,东南亚市场成为新增长极;广西凭陆路口岸优势出口量升至全国第三,凸显“一带一路”南向通道的枢纽作用。业内人士指出,这标志着中国枸杞从“原料输出”向“品牌输出”转型迈出关键一步。

此外,面对国际竞争,中国枸杞的核心产区加速技术升级。宁夏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种植,加工自动化率达60%,中宁枸杞获106项国际认证;青海、甘肃等地重点打造有机示范基地,“柴达木有机枸杞”品牌价值突破30亿元。

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预测,到2025年,枸杞的精深加工产品占比将提升至40%,出口单价有望提高20%。专家建议,应借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国际标准对接,开发枸杞功能性食品、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通过跨境电商平台拓展欧美市场,构建全球供应链体系。

宁夏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宁夏将实施“品质提升”“品牌强农”“市场开拓”三大行动,推动枸杞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迈进,为西部农业转型升级提供经验与方案。(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