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稳定增长,新澳精准资料免费提供510期抢救性保护仍在路上
从几近灭绝到增长为7个家庭群
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稳定增长,抢救性保护仍在路上
“2019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当年监测结果显示,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为4个家庭群、30只。5年后,2024年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海南长臂猿共有7个家庭群、42只,家庭群数量最多达9只,种群数量总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2024年12月20日,海南省林业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总工程师周亚东告诉记者。
海南长臂猿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定为“极度濒危”,其是海南岛真正的“原住居民”,是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真性的指示物种。作为两到三年才能繁衍一代的海南长臂猿来说,这样的增长速度已非常不易。
2024年12月17日至20日,记者跟随国家林草局组织的采访团深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实地调研,没有看见海南长臂猿,但是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信息中心的大屏幕和多名护林员的手机里看见了被誉为“雨林歌王”的海南长臂猿灵动的身姿,并听到了它们轻灵的鸣唱。
曾经,海南长臂猿几近灭绝,在20世纪70年代末仅剩7只至9只,幸存于霸王岭热带雨林中。2003年,首次拉网式大调查发现,海南长臂猿仅存2群13只。2005年,海南长臂猿监测队正式成立。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副局长钟育飞介绍,海南长臂猿保护面临的主要难点在于种群数量少、栖息地破碎化等。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需要从扩大栖息地、增强管护力量、加大合作力度、强化法制管理、建立保护基金等多方面入手,同时加强科研监测和管理水平,以确保海南长臂猿的生存和繁衍。
在多年的保护监测中,海南长臂猿开始“人丁兴旺”。如今,海南长臂猿共有7个家庭群、42只。
据介绍,为了重建海南长臂猿的家园,霸王岭分局通过实施生态修复项目,在专业攀树师指导下,搭建6条绳索廊道,帮助海南长臂猿在分割的栖息地间自由行动。针对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破碎、退化等情况,大力改善海南长臂猿栖息地质量,补植海南长臂猿喜食的乡土树种,如高山榕、重阳木等,增加海南长臂猿食物来源。
有专家表示,目前海南长臂猿种群恢复势头可喜,但海南长臂猿尚不具备野外圈养的条件,人工繁育的时机还不太成熟,由于野生种群太少,建立人工种群面临缺少种源的现状。
据悉,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不断开展海南长臂猿保护国际合作和联合攻关,对其行为、繁殖、生理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
2023年9月,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发布科研项目征集公告,一共6个项目,其中3项涉及海南长臂猿:海南长臂猿扩散行为和生态廊道研究;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基因组学及群体遗传学研究;海南长臂猿近缘种的人繁技术储备研究。
其中,海南长臂猿近缘种的人繁技术储备研究项目备受关注。该项目是以海南长臂猿的近缘种白颊长臂猿为主要对象,在热带气候条件下进行引种驯化、人工繁育研究,建立长臂猿近缘种人工种群健康评价体系,开发长臂猿健康评价和存活风险预测技术、长臂猿人工授精、精子冷冻保存等成套技术,制定海南长臂猿近缘种繁育技术规程,形成一系列长臂猿保护繁育技术,以便为海南长臂猿的抢救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降低海南长臂猿的灭绝风险。
有关人士介绍,目前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与杭州动物园已经联合开展白颊长臂猿的合作繁殖工作,并成功引进了一只雌性白颊长臂猿。这是经国家林草局批准,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与杭州动物园顺利达成共识,双方联合进行的白颊长臂猿繁殖工作。下一步,海南还计划从北京、广西等地动物园引进长臂猿,最终建成海南长臂猿保护繁育基地,进行适应性研究,科学建立长臂猿饲养繁育的技术规程和与长臂猿野外生境相一致的圈舍。这将会为救护长臂猿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和环境基础,此举也将有效降低长臂猿的灭绝风险。
未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将继续实施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通过植被修复、封闭道路、建设空中廊道等举措,对一批潜在适宜海南长臂猿繁衍的栖息地实行更新、抚育,帮助其迁徙至更广袤的雨林。在没有重大突发状况、保护力度不变的情况下,预计2035年海南长臂猿个体数量将达到60只至70只,实现种群翻番。(工人日报)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章俊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上指出,“市场对‘跨周期调节’的理解是,在‘逆周期调节’的基础上要兼顾经济短期的周期性波动与中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增强宏观政策的前瞻性、连续性和稳定性。
冯栢文认为,澳中两国高层接触可以为改善贸易关系铺平道路,并为双方企业打开大门。“我们希望此访将为希望扩大或巩固在中国市场的澳企带来更多机会和明确方向。”
6。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中国(新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丰富跨境电商、物流全程协同等地方特色应用。扩大自中亚等周边国家优质农产品、食品进口。率先推进边境口岸农副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全覆盖。扩大周边国家特色中药材进口,对进口睡莲花、秋水仙、洋甘菊、石榴花、玫瑰花、牛舌草等新疆急需中药材批量开展风险评估,加快签订双边议定书。探索进口大麦加工为饲用芽苗的闭环监管模式。依托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以下简称合作中心),加强与周边国家农产品、食品风险信息互通、检测执法互助领域合作。推进中国—中亚区域检验检疫安全技术合作与交流,搭建中国—中亚法规标准信息交流平台。推动综合保税区与自贸试验区统筹发展。实施重要矿产品“口岸+卸货地”联合监管模式。探索在满足监管条件的基础上,打造国际邮件、国际快件、跨境电商集约化监管模式。对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商品实施分层查验、分类监管。做好进口资源性商品的采信试点工作,鼓励符合资质要求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参与,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